第一批实施QS认证的小麦粉、大米、食用植物油、酱油、食醋这5类食品均要求加贴QS认证标志,否则将不得在市场上销售。
从明日起,食品质量安全认证(简称QS认证)将与消费者密切相关:第一批实施QS认证的小麦粉、大米、食用植物油、酱油、食醋这5类食品均要求加贴QS认证标志,无标志者将不得在市场上销售。这是记者昨日从质监部门获悉的消息。
不到三成企业获“准生证”
据悉,小麦粉、大米、食用植物油、酱油、食醋等5类食品是从2002年8月开始实行QS制度的。据广州市质监局质监处处长戴昆峰介绍,在实施QS前的普查中,广州五类食品企业共843家,目前,市质监局已安排审查了220家企业,其中191家企业通过现场审查和发证检验,其汇总材料已上报省质监局,当中有167家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书的企业其产品上已加贴了“QS”标志并上市流通。
此前,今年1月1日开始的五类食品QS查处,主要是针对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而生产销售五类食品的违法行为。当时考虑到过渡性,对销售无证产品的,只是责令停止销售,同时,质监部门为销售者提供全部获证企业名单。
但从明天起,凡发现供应城镇居民的食品销售者仍在销售无证五类食品的,除了依法责令停止销售外,还应依法实施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处罚;食品质量不符合强制性标准规定的,依法予以没收。
仿造认证者将受严惩
据广州市质监局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根据国家质检总局《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在食品生产许可证方面,对于五种情况,质监部门可责令其停止产销,限期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并处以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15%至20%的罚款。这五种情况分别是:未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而擅自生产的;委托无证企业生产加工食品的;食品生产许可证超过有效期而继续生产的;超出许可范围擅自生产的;销售无证产品的。
而对通过现场审查、等待发证的企业,市质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只要能出示质监部门发出的QS认证受理通知,并且与质监局掌握的名单相符就可免于处罚。
此外,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未按规定在食品包装上标明生产许可证编号和加印(贴)QS标志的,也将被责令整改;情节严重的,质监部门可对其处以3万元以下罚款,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
对于伪造、冒用食品生产许可证及QS标志的,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转让或者涂改生产许可证编号或者标志的企业,质监部门在责令其改正的同时,按《产品质量法》进行相应处罚。而违法接受并使用他人提供的生产许可证编号的,也将被处罚。
大厂商
百分之两百的好事
广东金福米业有限公司有关人员表示,“米业监管真空曾带来了一些问题,现在有了QS认证,对行业是幸事。”当记者说及许多小品牌认为QS认证带来了较重负担时,他认为,“其实QS认证侧重于对生产厂家的硬件要求,因此对于比较规范的大企业来说,并没有太大负担。”
广州致美斋的一位员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酱油行业由于进入门槛不高,产品一直鱼龙混杂,如今有了QS认证,则可以直接提升整个行业的品质。
QS认证也将直接影响到经销商。4月1日开始,商家再销售没有通过QS认证的企业产品,将给予罚款。但广州商家显得准备十足。家乐福万国广场店有关负责人张书华表示,“QS认证对消费者的权益是一种保障,另外供应商可依据这个标准提升品牌和质量,对我们经销商来说,也可以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
好又多的一位管理人员也表示,好又多已全部部署就绪,“所有各店早已要求厂家严格按照QS的规则行事。我们对QS的准备工作其实从家电业执行3C认证时就开始了,可以说准备时间很充足”。
中小厂家
该往何处去?
记者发现,在广东省质监局和国家质监局的网站上,均无多少厂家通过认证的具体数据。但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便是,众多未通过认证的中小企业的路在何方?
从市场的情况看,食用植物油、小麦粉、酱油、醋、大米等五类食品因长期供过于求,竞争激烈而导致利润微薄,如有些企业加工1公斤大米仅得到0.1元的利润。
一位小厂老板告诉记者,未能获得认证的许多企业并非都是无证照的,相当一部分是合法注册的企业,但是因硬件、资金等方面的原因无法申请QS认证,结果就只能关门,“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给我们指引一条继续生存的路”。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未能申请并获得认证的中小企业只有三条路: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将“关门大吉”;一部分资质不错的小企业可以通过接受大企业的并购继续生存;还有一部分企业将转入“地下”状态,然后将产品销往农村等监管相对没有那么严格的市场,“但这样做是违规的,将给质量监管带来很大压力。即便在城市里,如果小摊档的经营得不到严格管理,米面油酱醋的安全质量认证就会大打折扣。”
来源:广州日报